《中国哲学简史》摘录 - 思涯谷《中国哲学简史》摘录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2 年前
《中国哲学简史》摘录
-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
-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它既入世又出世。
- 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 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 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
-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 因为照两家所说,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 科学的进展突破了地域,中国不再是孤立于“四海之内”了。它也在进行工业化,虽然比西方世界迟了许多,但是迟化总比不化好。说西方侵略东方,这样说并不准确。事实上,正是现代侵略中世纪。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就必须现代化。
- 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 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 《列子·杨朱》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 可是为了避免学究气,往下我宁愿用“老子如何如何说”,而不用“《老子》一书如何如何说”,正如今天我们还是说“日出”、“日落”,虽然我们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
- 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
- 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名”。
- 虽然有万有,但是只有一个“有”。
- 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无为,而无不为。
-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
- 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 人在能够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很幸福。
- 天下雨了,不能出门,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却往往生气。这就是以理化情。
- 《齐物论》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例如用木料做桌子,从这张桌子的观点看,这是成。从所用的木料的观点看,这是毁。可是,这样的成毁,仅只是从有限的观点看出来的。从道的观点看,就无成无毁。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
- 庄子还进一步认为,万物各从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见来看,都是正确的,这个不应当批评那个。但是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所说的就是“言”,其本身就是批评别人。
- 汉武帝决定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
- 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
- 阴阳之道虽然也比作男女之道,但是已经被理解为完全不具人格的自然力了。
- 实际上,这些贵族长期以来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其权力,他们逐渐觉得,这些权力并不是依靠忠君的理论取得的。
- 中国人尊重过去的经验。过去的经验足以指导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无论何时若要试用新的东西,总是首先回顾过去的经验,从中寻找先例。
- 最后,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取消儒、墨的发言权,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
- 历史退化论。
- 由于这些全新的情况,出现了全新的问题,韩非认为,只有用全新的方案才能解决。只有愚人才看不出这个明显的事实。韩非用一个故事做比喻,说明这种愚蠢:“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
- 君主具有种种工具和机器,用来进行统治,有了这些,就无为而无不为了。
- 事物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
-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根据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定。
- 所以医药之类实用方技之书免于焚烧,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因为它们是技术书籍,与“意识形态”无关。
- 汉朝的措施没有颁布对于私自教授其他各家思想的刑罚。它仅只规定,凡是希望做官的人都必须学习《六经》和儒学。
- 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
- 只有那些模仿的人才有知识。
- 有一个讽刺故事,说是有个书生游览一个佛寺,受到执事僧人的冷遇。有一个大官也来游览,却受到最大的尊敬。大官走了之后,书生就问僧人为什么待遇不同。僧人说:“敬是不敬,不敬是敬。”书生就照僧人脸上狠狠打了一耳光。僧人愤怒地抗议道:“你为什么打我?”书生说:“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 王国维说他若继续研究下去,可能成为一个很成功的哲学史家。他说:“然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家)则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学之一原因也。”
- 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不是西方哲学的现成的结论。中国有个故事,说是有个人遇见一位神仙,神仙问他需要什么东西。他说他需要金子。神仙用手指头点了几块石头,石头立即变成金子。神仙叫他拿去,但是他不拿。神仙问:“你还要什么呢?”他答道:“我要你的手指头。”逻辑分析法就是西方哲学家的手指头,中国人要的是手指头。
- 到现在为止,西方哲学传入后最丰富的成果,是复兴了对中国哲学包括佛学的研究。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一个人遇到不熟悉的新观念,就一定转向熟悉的观念寻求例证、比较和互相印证,这是最自然不过的。
- 西方哲学以他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中国哲学以他所谓“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
- 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
-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