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间,股市上任何一家公司,只要与互联网沾上边,股价都会显著增长,甚至于名称改一下加上“.com”,“挂羊头卖狗肉”,做印象管理,让股民认为自己触网,股价上涨效果也很好。
在过去的一代人里,似乎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人人都是既理性又精明的。由该观点得出的金融理论如今已经成为指导我们认识股市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工具。这些认为市场价格能够精确有效地反映金融信息的理论家,对于系统管理世界财富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一般股票经纪人或美联储都是如此。然而,这些金融学者和经济学家大都回避在公众场合谈论股市水平问题(尽管他们在吃午饭或者喝啤酒时常常会漏嘴发表一下观点),但这是因为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说一些无法证明的话。考虑到科学的超然伪装,这些金融学者和经济学家会退而选择简单却优雅的市场有效性模型,来证实自己的专业地位。
他们的逻辑就是“搭便车理论”:既然上百万研究人员和投资者都在研究股价并且对其表现出来的价格给予了肯定,那么还有必要浪费时间试图找出合理价格吗?因此,人人都认为,其他细心的投资者已经仔细研究过股价了,所以干脆学他们的:买进!
"许多个人投资者认为,股市是由那些机构大户操纵的,而这些精明的大户们肯定掌握了不少深奥的知识和高深莫测的价格分析理论。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其实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所处的水平也同样摸不着头脑。"
"一些学者指出,因为不存在公元零年,所以每个新世纪应从年数以“1”结尾的1月1日开始计算。1900年时,人们对此很清楚,所以过了一年才进行庆贺,而人们庆祝第三个千年时可不这样,迎接新千年的活动在2000年就开始了。"
"1980年,第一个新闻电视台——有线新闻网(CNN)正式成立,并不断发展,其后1991年海湾战争及1995年辛普森世纪大审判等事件使其观众人数剧增,这两个事件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不间断新闻报道的需求。观众养成了在白天甚至夜晚的任何时刻(而不再仅仅是吃饭时间)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CNN之后,一些商业电视网相继出现,如1983年成立的金融新闻网[后来被并入广播公司商业新闻(CNBC)],以及后来的CNN金融频道和彭博(Bloomberg)电视台。总的来看,这些电视网提供了24小时不间断的财经新闻报道,其中大部分涉及股市。这些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以至传统经纪公司发现有必要在它们经纪人的电脑屏幕左下角或右下角留出空间播放CNBC新闻。很多客户也打电话向经纪人询问刚从电视上听到的一些消息,相比之下,经纪人(他们平时太忙而无暇看电视)反倒显得落伍了。"
毋庸置疑,互联网本身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它和计算机、机器人技术一样,被认为能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可能会问,互联网和计算机革命究竟会对现有美国企业的价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但如果假定企业对新技术不具有垄断性,那么新技术还能使现有企业的价值上升吗?
在德国,由博多·谢弗(Bodo Schafer)所写的1999年度畅销书《金融自由之路:七年成为百万富翁》(The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A Millionaire in Seven Years)为投资者设定了七年时间,他将“任何股市下滑后必然迅速反弹”列为十大“黄金准则”之首。该书于2003年发行了新版本,该版本去掉了副标题“七年成为百万富翁”,显然这是因为七年中的四年已经过去了,而当年的读者却并没有向百万富翁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我清晰地记得1998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曾经参与出售一个小公司。这家公司老总将自身的情况向一些投资银行进行了介绍,希望银行能够将该公司推荐给那些潜在的机构买家。当时的状况我仍然历历在目。我想,这家小公司的管理者试图向投资银行家们描绘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型。但投资银行家们却听得有些倦怠。当公司管理者提到该公司在互联网上出售产品因此可被认为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时,其中一个投资银行家一下子振奋起来。他说,市场对互联网公司非常感兴趣,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可以将该公司包装成一家互联网公司,那么,他所在的投资银行将可以把该公司的售价提高数百万美元。但是,他还说,公司必须勾画出一幅壮美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一规划使公司可以在未来的几年中获得丰厚的收入,并且公司的管理层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取信于投资者。后来,这个公司的老总告诉我,他起初动过采纳银行家意见的念头,想过将公司改成以“-com”结尾的名字。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考虑,他说那都是假的,最终他决定不那么做。
1971年当维克托·尼德霍夫(Victor Niederhoffer)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助理教授时(在他成为对冲基金管理人之前),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说明世界大事日是否与股市价格的重大变化日相一致。他将1950—1966年《纽约时报》上所有大号字标题(大号字被认为是相对重要的标志)编制成表,一共有432条标题。世界大事日与股市价格的重大变动相一致吗?尼德霍夫从比较结果中发现了如下事实:这一时期的标准普尔综合指数表明,日价格发生重大上涨(涨幅超过0.78%)的天数只占所有交易日的10%,日价格发生重大下滑(下滑幅度超过0.71%)的天数占所有交易日的10%。在432个世界大事日中,发生了78次(占18%)重大价格上涨,56次(占13%)重大价格下滑。因此,这些发生大事件的日子与重大价格变动只有轻微的联系。
关于神户地震对世界股市影响的最好解释是,有关地震及其伴随的股市下跌的新闻报道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力,投资者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利于股市的悲观因素,并引起了连锁反应。
“新时代”的感觉又一次弥漫在空气中。人们信心高涨,普遍乐观,毫无顾虑。战争的威胁正在消除,和平的前景正在展现。工作机会充足,报酬空前之高。(政府承诺)税收将会下降。万事万物都在茁壮成长。
到80年代早期,人们普遍感到美国正在将其经济霸主地位拱手让与日本。《今日美国》(USA Today)上一篇名为《日本正在怎样接管我们的市场》(How Japan Is Taking Over Our Markets)的文章,引用了一位专家的话:“唯一的问题在于,历史上没有哪种工业——不管是汽车、钢铁、滚珠轴承、电视,还是摩托车——能够抵挡来自日本的猛烈攻势。”在当时看来,日本在高技术领域特别强大。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金融繁荣或萧条并不像战斗胜利或火山爆发那样煽情。事实上,在最重大的金融事件发生时,多数人都在忙于个人事务而无暇顾及。因此,很难想象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会反映出心理学理论所描述的情绪。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可用的锚的影响。当你必须做出估计,而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时,会选择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任何数字。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一次幸运轮盘实验中清晰地证明了这一倾向:在一个很大的轮盘上面有从1到100的数字,与电视中的轮盘机相似,它转动起来后会随机地停在某一个数字。被测试者需要回答问题,答案是从1到100之间的一个数字,比较难的问题有“联合国中有多少个非洲国家”等。他们首先要回答,答案是高于还是低于幸运轮盘刚才产生的数字,然后再说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实验表明,答案受到了幸运轮盘产生的随机数字的深刻影响。例如,如果幸运轮盘停在10处,被测试者回答的非洲国家数量的平均值为25,但是如果幸运轮盘停在65处,平均值就会变成45。这一实验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所有被测试者都清楚地知道,轮盘产生的数字是随机的,并且也不会对测试者产生任何情绪影响。
在判断股票的价格水平时,最可能的数量锚就是记忆中离现在最近的价格,因此数量锚的影响会使得股价日复一日地趋同。其他数量锚还包括过去的股价,这一点也就成为股价发展势头会被逆转的原因之一。
人们认为自己知道的总是比实际的要多。他们喜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表达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采取行动。我们不时能发现身边的一些“万事通”。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及其普遍存在的内在含义。
无论过度自信是怎么产生的,它都是提高投机市场交易额的根本因素。在没有过度自信的情况下,你会看到金融市场中的交易会非常冷清。如果人们是完全理性的,那么一半的投资者会认为其交易能力处于平均线以下,并因此不愿意同另一半人进行投机交易,因为他们认为,另一半人将会在交易中起支配作用。结果,平均线以上的一半投资者也就没有与其进行交易的人了,从理想状态上讲,这时也就不会再有出于投机动机的交易了。
凯恩斯超前地提出了投机性市场思想。在其1936年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将投机性市场类比为他所见到的、由当地报纸所举办的读者选美竞赛活动。这一譬喻后来被广泛称作凯恩斯“选美竞赛”股票市场理论。在竞赛中,每一个读者受邀细阅一百张漂亮脸蛋照片,并从中选出他或她认为最漂亮的六张脸蛋。那些得到投票最多的六张脸蛋照片被认为是最受追捧的脸蛋。那些所选出的六张脸蛋最接近这个最受追捧榜单的读者将成为赢家。显然,要赢得比赛,一个理性的参赛者不会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反,他们必须选出他们认为其他人认为最漂亮的六张脸蛋(一阶推测)。更甚者,他们必须选择他们认为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最漂亮的六张脸蛋(二阶推测),或选出他们认为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最漂亮的六张脸蛋(三阶推测)。这种情况于股市亦然。如凯恩斯所言,“我相信,一些人会进行四阶、五阶甚至更高阶的推测”,较之于前文公式(4)所刻画的,他们更大程度地远离现实。凯恩斯认为这就是投机性市场的运作机制。那些活跃在一线的市场参与主体试图买入的不是实际价值,而是他们对资产在将来的大众最可接受的惯例价值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