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
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
标签:笔记
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
有人说,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谣言、误传、带节奏、悬疑惊悚、病毒营销、贩卖焦虑……剧情反转、频繁打脸的背后,人们更想知道真相何在。当新闻事件发生,真相没来得及被证实,小道消息却开始不胫而走,这样“后真相”的传播,隐匿了逻辑、混淆了视听,让客观、公正、中立越来越成为稀缺品。自媒体,首先是媒体,要遵守媒体伦理;后真相,前提是真相,要秉持实事求是。信息超载、资讯铺天,我们不想眼睛被遮蔽,不想思考被引偏,那么当别人以为“观点先于事实,情绪重于真相”时,不妨莫急于判断、多听取声音、常问为什么,就能在事实的A面与B面之间选出正确且合理的一面。 公共话语,求真比求快重要,求准比求新重要,求公共利益比求个人得失重要。技术越发展,传播渠道越丰富,传播范围越广阔,话语就越具备公共性,越应该成为“责任话语”。特别是当话语进入网络空间,不只是剩下文字属性和表达属性,更有社会属性、公共属性。应该看到,自媒体不是“自留地”也不是“自嗨圈”,每个发布者、阅读者、评论者都应该有责任意识、底线意识、法律意识。无论是规范自媒体的发展还是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千万别失去了公德心、公理心与公共心,只有持续涵养公共理性、公共价值和公共情怀,才能行稳致远、越走越远。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