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次考试竟然有这么多同学在平均分以下”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话:“在同学们的相处之中,大家要跟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相处,这样你才能变好;拒绝跟成绩比自己差的人相处,否则你会被他带的成绩下降。” 由此引申出一个悖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而朱和墨是相对的,近朱的人会将朱墨化,所以朱会避免跟墨交往。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出一些学科:社会达尔文主义,利己主义。
关于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文不计其数。总结了以下两点:
①内因大于外因。所谓朱和墨取决于个人的追求,近朱只是把自己放到了好的环境中,自身有没有产生改变,取决于个人本质,即内因。好的环境能对个人进步产生有利影响,但只是呈正相关性,好环境是个人进步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不好的环境并不代表个人不会进步,个人进步取决于自身的内在品质,正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也有另一句古话可以印证这点: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②忽略了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固定、静止的片面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改造环境。严复、鲁迅、李大钊等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可以用黑暗来形容不过,然而正是这些人担当了社会启蒙的责任,正是他们缔造了一个光明、积极的社会版图,号召了无数处于迷茫中的青年起来奋斗,一同改造这个黑暗的社会。严复等人以及青年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了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不攻自破。
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并不准确。如果我们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这句话,古人的意思是强调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影响,环境可改变一个人。正如孟母三迁,对于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尚缺的孟子,改变环境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孟子学坏,是一个简单又直接的方法。忽略环境的影响和忽略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都是不恰当的,这正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体现。
文章开头给出了一些中学班主任的常用说辞,这句话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意思,那从班主任的口中说出是否合适呢?我的答案是不合适。
如果这句话由你的家长说出,也许有大部分的人会赞同,家长的用意与孟母三迁相似,交往良好的朋友即处在良好的环境中会对个人成长更有利。
众人皆知,交往朋友的依据和原则并不是由成绩决定,也许一个知心好友比一个学霸对你的进步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交朋友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是多方面的综合。
余以为,这种说法应用在人的身上,就是利己主义的体现。倘若人人都只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任何朋友关系,又回到了悖论本身。所以这句话只存在于,比“我”优秀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而与“我”交往,“我”知道这个道理而不与比我差的人交往的情况,这个世界只有“我”明白这个道理。这种利己主义显然是很不合理的。这又能跟社会达尔文主义扯上关系,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主义是错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随着纳粹被消灭而被人类否定,二战让人类费了巨大的代价明白了包容的重要性。
所以,结合两点论的思想,班主任应该这样说:如果大家都愿意帮不如自己的人进步,那么大家都能成为优秀的人;如果大家都嫌弃不如自己的人,那么每个人都会被嫌弃。
后话:如果仅仅在意宣传的力度而忽视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会带来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非黑即白不可取。